学院简介
理学院由湖州师范学院原数学系和物理系于2002年合并组建而成,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湖州师专设置的数学物理教育专业,并分别于1994年、1996年开始本科生培养。学院以培养“明体达用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学科发展坚持数学和物理学并重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的思路,争取早日建成省内有一定地位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、特色发展的教学科研型理学院。
学院现有教职工123名,其中专任教师101名,正高职称31名、副高职称31名、博士94名;有全职海外院士2名、国家领军人才3名、国家教学名师1名、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、省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、辽宁省千百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1名、浙江省引才计划5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。
学院下设数学、物理、应用物理、信息四个系。有5个本科专业,即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物理学、科学教育三个师范专业,新能源材料与器件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应用型专业。三个师范专业均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。有4个硕士学位点,即数学学硕、能源动力专硕、应用统计专硕、学科教学(物理)专硕,另联合建有学科教学(数学)专业硕士点。学院现有学生1490人,其中本科生1386人,研究生104人。
学院有数学、物理学两个学科。从2005年起,这两个一级学科或其二级学科就成为省高校重点学科或一流学科。2021年数学和物理学科入选浙江省 “十四五”一流学科(B类)。2020年数学成为学校首个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%学科;2021年、2022年连续两年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,进入全国该学科排名前30%。物理学科连续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高校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”资助;团队积极加入国际大型实验合作组,其中参加的中俄合作的重离子超导同步加速器(NICA)大科学装置合作项目得到俄罗斯总统的肯定和高度评价。
学院建有水平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,包括: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浙江-塞尔维亚强耦合物理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、浙江省量子微观体系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湖州市能量转换与存储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、湖州市数据建模与分析重点实验室,以及1个理科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。
近5年,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,其中重点项目2项;教师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1167篇,其中一区174篇,二区515篇,获批发明专利45项,获千万元横向项目1项、百万元横向项目7项。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二等奖、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。
学院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、国家特色专业,在中国校友会网2024年排行榜中并列第20名,被评定中国一流5星专业。物理学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,2020年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,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24的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并列研究型第23名,也获评中国一流5星专业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前身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,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市级重点专业,科学教育专业在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0位。建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、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1门、省一流课程16门,教师出版教材7部。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二等奖共计2项,参与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。
学院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师范技能竞赛。近五年,学生获数学建模等国家级奖项27项、省级奖项224项,在“挑战杯”揭榜挂帅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省“挑战杯”金奖1项、银奖6项,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1篇,获批专利104项,其中发明专利1项。在浙江省大学生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、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、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竞赛等师范技能竞赛中,获省级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5项。学生就业质量高。近三年,学院平均高质量就业率(含考编、考研、考公等)61.21%,其中考编率最高达56.52%,考研录取率最高为40.8%。
学院党委获评浙江省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培育创建单位,学生党员宣讲团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志愿宣讲团。近年来,学院党委持续打造“政治生态最优学院”、“同心聚理”统一战线工作、“格物”青年发展论坛、“党支部建设年”四大品牌工作,努力实现党建与学院工作“双融双促”,为学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(更新日期:2025年6月)